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共麟游县纪委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故事 >> 正文


季文子:节俭无私

[ 来源: 国家预防腐败局网 | 作者: |  时间:2010-08-18 | 浏览:次 ]

    过而能改,民之上也。——《国语•鲁语上》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臣相、政治家。


  春秋中期开始,各国卿大夫的势力崛起,鲁国当时有“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僖公在位期间,逐渐地发展壮大,后久专鲁国政务。


  史书记载:宣公三十年,他在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宣公末年,公孙归父借成公新立之机,阴谋依靠晋国驱逐三桓,扩大其公室势力,季文子将其逐出鲁国。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欲驱逐季、孟两家家族,向晋国告密,言季、孟两家与楚国勾结,晋国绑架季文子,晋国大夫为季文子辩诬,言季文子为相多年,妾不衣帛,马不食粟,是忠良之臣。晋放之,叔孙侨如逃至齐国。


  季文子在他刚刚为相的时候,周王室的刘康公到鲁国访问,季文子的节俭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成公,他仍然保持自己简朴的生活作风。《国语》记载说:“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也,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我亦愿也,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没妾与马,无乃非相人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妾与马。”


  季文子为相节俭闻名于诸侯,曾使他在鲁国的权力斗争中幸免遇难,公元前575年,鲁国贵族叔孙侨如“欲去三桓,以张公室”,试图借助晋人的力量杀掉文子,晋人将他抓了起来,鲁国派人前去陈说利害,晋国的上军将士也为他说情:“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可不谓忠乎?信谗匿而弃忠良,若诸侯何?”最后,晋国释放了他。


  史载,季文子当了宣公、成公两朝的相臣,妻妾却从没有穿过绸缎,家中的牛马也没有吃过粮食。一天,一个叫仲孙它的人给季文子提意见,说:“您是鲁国的上卿,已经给两位君主做过相臣了,可是妾不穿绸缎,马不喂粮食,人们知道您是爱惜东西,,可是您不能为国增光呀。”季文子说:“我也愿意过富裕的日子啊!可是看看乡亲们,吃粗粮穿粗衣的人还多着呢,我就不敢那样做了。乡亲们吃粗粮粗布,我却拥有美妾、骑着肥马,还怎么当宰相呢?我听人说,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为国家增添光彩,还没听说过妻妾的服饰和马的肥瘦肥壮去增光的。”


  公元前568年冬天,季文子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鲁襄公亲临灵堂去吊唁,按照大夫的规格举行葬礼,在给季文子清理随葬物品的时候,人们发现他“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公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