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共麟游县纪委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故事 >> 正文


荀子:节用裕民,实行“宣明”

[ 来源: 国家预防腐败局网 | 作者: |  时间:2010-10-18 | 浏览:次 ]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荀子,名况,即荀光,战国晚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经游历秦、赵、魏、楚等国。是儒家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他批判地吸收了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思想,这种儒家法家思想合流的思想对秦汉统治者产生极大的影响极大。
  荀子的廉政思想真谛是“节用裕民”。他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治理),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他认为国家富裕的道理不仅在于节约,使老百姓富裕,而且要善于储藏盈余的粮食,用礼节进行制约,用政令使老百姓富裕。同时倡导“裕民以政”的治国纲要:厉行节约,减赋减税,劝保农桑,少兴劳役,无夺农时等措施。“节其流,开其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国家才能富裕,否则“伐其木,竭其源”的结果是“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求利而危其身”,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荀子认为如果让此思想成为治国安邦的方针策略,就要统治者应当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荀子•王志》中记载“无能不贵,无能不官”,如果不这样,历史的悲剧将会重新上演。他主张在人才选择上面,人人平等,反对对贤者求全责备。提出“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使受其器,任其用。
  同时,荀子认为,领导者要秉公去私,兼容并包,即“宣明”,“公生明,偏生暗”,“是为是,非为非,能为能,不能为不能”。《荀子•解蔽》记载:“周而成,泄而败,明君无之有也。宣而成,隐而败,暗君无之有也。故君人者,周则谗言至矣,而直言反矣,小人逊而君子远矣。”他明确指出,“宣明”不仅有利于领导者实现其领导目标,保持领导威望,还能促进领导者任人唯贤,避免过失。
(摘自林岩、王蔓编著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