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开展检查指导,有助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推动工作落实。对于根基、力量和智慧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共产党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个“传家宝”。
然而,时下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下基层中存在着“少”和“多”两种倾向。“少”,就是到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领域摸爬滚打少,在基层安心蹲点深入调查少,真切了解民众所思所盼少,协助下面解决难题少。“多”,就是去基层开展检查多,按事先确定查看样点多,和下面党政领导接触多,注重听取下面汇报多。
这种“少”,难以掌握做决策干工作所需的社情民意,难以和群众心神相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种“多”,看到的是浮光掠影、形势大好,听到的是“官声”而非民意,不但有扰民、加重基层工作和经费负担的现象,而且逼迫基层要经常留心抓样板、树典型以备领导视察之需,使“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绝。
防止走基层中的“少”和“多”,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就要放得下官架子,学说“地方话”,甘当普通人,想方设法亲近和融入老百姓;就要吃得了苦,不怕走田间地头时脸上沾灰、脚上沾泥,不怕闻棚户区的煤烟味,不怕睡农家的土炕头;就要听得了怨言,从群众的言外之意中体悟他们的心声,从群众的牢骚中反思我们工作的差距和不足,从群众的逆耳之言里认识在许多环节修复干群关系的急迫性;就要识得了真相,多到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偏不去下面事先“踩好”的点上看;就要干得了基层工作,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基层干部辛苦,发现政策落实中的问题。
作为领导机关来说,就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努力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重在让上级满意而漠视群众看法的官僚主义习气,在关心基层、关心群众上多拿些切实措施;就要不断完善规范下基层的制度和规定,既促进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又减少对基层工作的负面影响和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干扰;就要为干部下基层创造条件,避免随意召开各类会议、安排各种活动,让领导干部下得去、呆得住、能深入、有收获。
最为重要的是,无论领导机关还是领导干部,不能把“密切联系群众”仅当一句漂亮口号,不能把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视为可有可无、不紧不慢的事情,因为这件事等不得、拖不起。我们必须把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工作提到经受执政考验、化解脱离群众危险、应对发展过程各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去认识、去抓紧、去落实,真正将工作重心下移,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这样才能不断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