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能手”与“腐败大鳄”这样两重身份、双重面孔叠合在同一个政府官员之身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势必遭受异常巨大的损害。对于许迈永涉案约两亿元的经济犯罪,有人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从其交代的收受第一笔贿赂之日计起,其平均每小时进账超过3000元。许迈永的东窗事发给当下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谨防手握各种资源、熟悉市场经济之道的某些政府官员,通过各式“高明”、隐蔽的手段牟取巨额利益,在为区域经济搞经营的同时,也为个人搞经营。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误区,有的地方政府越来越变得像一个经济组织,纷纷争当市场经济的运动员而不是裁判员。在不少领导干部的心中,自己就是CEO,就是要当资本运作和市场经营的高手,甚至是最大的地产开发商,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职本应是为社会提供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这样的思维熏陶出来的官员,很容易模糊权力的边界,一门心思和企业家“共舞”。
事实上,近年来,像许迈永一样,周旋于“经济能手”与“腐败大鳄”两种身份的落马官员并不鲜见。2010年5月,时任广东中山市市长李启红被证实涉嫌股票内幕交易,据查,其家族曾从上市企业中山公用的股价14个涨停板的飙升中获取巨大收益,积聚的财富以亿元计。
总结这些“经济能手”的腐败之路,大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济腐败高智商化、专业化、隐蔽化。土地市场(房地产开发市场)和股市是近年来腐败高发之地,这些领域看似完全市场化,但其背后有着众多不为公众所知的信息,腐败官员通过内幕交易,轻易就能获得不法利益。
与通常明目张胆贪污公款、吃吃回扣、收受财物不同的是,一些主管经济的官员开始利用市场交易中行政干预的缝隙、政策不确定的因素,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打政策擦边球,牟取看似“合法”的利益,变本加厉地疯狂敛财。腐败涉案金额记录因此不断被打破,从百万到千万再到亿元,不断挑战民众承受底线。因此,他们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足以影响到市场规则的公正、公共决策的权威。
如何防止“经济能手”变身“腐败大鳄”?当务之急要完善监管法规,加大对主管经济领导的权力监督。在市场经济下,权力被当成硬通货,不受约束的权力越大,权力的含金量就越高,权力变现的动力也就越足。此前出台的《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对限制新型的腐败问题有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但腐败的新领域和新问题仍会不断出现。就以当前问题高发的股票市场来说,证监部门和证券公司完全有条件加大对官员及其亲属炒股的监管,但实际操作中,却因利益纠葛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期存在“制度休眠”现象。
许迈永腐败时间长达15年,但其在事发前却一直平步青云。如果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执行到位,其一两亿元的财产很难遁形。但问题是,由于各种利益关系,我国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推进得并不理想,很多审计制度往往都走了形式。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让官员的个人财产真正置于阳光之下,让市场中兴风作浪的“腐败大鳄”尽早现形,无处藏身!